來源:在職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發(fā)布時間:2024-12-24 15:47:38
隨著2025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的結束,各科目的試題也已經公布,為了幫助大家進行估分,這里為大家整理了“2025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教育學綜合真題及參考答案”供大家參考,幫助大家估分、為后續(xù)的復試、調劑做好準備。
1.孔子對教師的論述正確的是()
A.尊嚴而憚,可以為師。
B.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C.誦說而不陵不犯。
D.師者,人之模范也。
【參考答案】B.
這是一道關于孔子對教師論述的選擇題
A.“尊嚴而憚,可以為師”出自《荀子·致士》。這句話的意思是,教師需要保持自己的尊嚴和威嚴,才能成為別人的良師。故不選。
B.“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直接出自《論語·為政》,原文是“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意思是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fā)現、就可以當老師了。"這完全符合孔子對教師的要求,強調教師應具備不斷學習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故選擇。
C.“誦說而不陵不犯”出自《茍子·致士》。要有講授儒家經典的能力,能夠根據教材的內在邏輯,循序漸進,誦說時有條有理,不凌不亂。
D.“師者,人之模范也”出于西漢著名學者揚雄的《法言》首篇《學行》。臺因此,正確答案是B“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家學教材屬于宋元時期的是()
A..《三字經》、《百家姓》、《童蒙訓》
B..《三字經》、《百家姓》、《干字文》
C..《三字經》、《蒙求》、《太公家教》
D..《百家姓》、《兔園策》
【參考答案】A.
這是一道關于識別宋元時期蒙學教材的問題。
A.選項包括《三字經》、《百家姓》和《童蒙訓》?!度纸洝窊魇撬未鯌胨鳎且徊苛鱾魃鯊V、影響極大的蒙學教材:《百家姓》按姓氏筆畫編排,成為中國古代兒童進行識字教育的教材;《童蒙訓》則是宋代呂本中所著,主要記錄了一些名人賢士的嘉言善行,作為兒童教育的范本。因此,A.選項中的三部教材均符合宋元時期的特點。
B.選項中的《三字經》和《百家姓》確實屬于宋元時期的蒙學教材,但《千字文》則更早,據傳是南朝梁武帝時期周興嗣所作,不屬于宋元時期。
C.選項中的《三字經》符合宋元時期的特點,但《蒙求》是唐代李翰所作。而《太公家教》則是隋代文人所著,均不屬于宋元時期。
D.選項中的《百家姓》符合宋元時期的特點,但《兔園策》是唐代杜嗣先所作的一部類書,不屬于宋元時期,且最后一個空格未給出具體教材名稱,無法判斷其時代歸屬
綜上所述,A.選項中的《三字經》、《百家姓》和《童蒙訓》均屬于宋元時期的蒙學教材。因此,正確答案是A。
3.黃宗羲對學校的看法()
A.
B.無人才則無政事
C.公其非是于學校
D.則政立而后教可施焉
【參考答案】C
A選項:、
B選項:“無人才則無政事”:這句話是顏元的觀點
C選項:“公其非是于學?!?這句話反映了黃宗羲主張學校應該成為公眾議論政事、評判是非的場所,體現了他的民主思想和對學校功能的拓展。這與黃宗羲的教育和政治觀點相吻合。
D選項:"則政立而后教可施焉":這句話是王夫之的觀點,他強調政治穩(wěn)定是教育實施的前提。
綜上所述,C.選項“公其非是于學?!闭_反映了黃宗數對學校的看法,即學校應該成為公眾討論政治、評判是非的公共場所因此,答案是C
4.1922年新學制在《學校系統(tǒng)改革案標準》基礎上。增加了一項新標準,該標準是()
A.重視預科教育
B.重視理科教育
c.強調升學教育
D.注意生活教育
【參考答案】D
1922年新學制,也稱為“壬戌學制”,是在《學校系統(tǒng)改革案》的基礎上提出的,它標志著中國近代學制體系建設的基本完成。
A.重視預科教育:預科教育通常是為了適應某種特殊需求或為了進入更高層次的教育而設立的預備教育階段。在1922年新學制中,并沒有特別強調預科教育的重要性。
B.重視理科教育:雖然理科教育在當時的教育中占有一定地位,但1922年新學制并未將理科教育作為新增的重點或標準。
C.強調升學教育:升學教育主要關注的是學生如何更好地進入高等教育階段。然而,1922
年新學制更注重的是教育的實用性和普及性,而非單一的升學目標。
D.注意生活教育:1922年新學制在《學校系統(tǒng)改革案標準》的基礎上,增加了一項新標準,即“謀個性之發(fā)展,注意生活教育”。這一標準強調了教育應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能力和生活技能。
綜上所述,1922年新學制在原有基礎上增加的新標準是“注意生活教育”,因此正確答案是D。
5.中國抗日軍事大學是干部學校的典范,它重要的辦學傳統(tǒng)是()
A.理論聯(lián)系實際
B.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C.自學為主,教學為輔
D.政治和軍事并重
【參考答案】這是一道關于中國抗日軍事大學辦學傳統(tǒng)的問題。
中國抗日軍事大學(簡稱“抗大”)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培養(yǎng)抗日軍政干部的重要基地。它強調培養(yǎng)既有政治覺悟,又有軍事技能的干部,以適應抗日戰(zhàn)爭的需要。
A選項(理論聯(lián)系實際):雖然理論聯(lián)系實際是許名學校都強調的教學方法,但它并非抗大的獨特辦學傳統(tǒng)。這個原則在許多教育機構中都得到應用
B選項(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這是某些社會主義國家教育體制中的傳統(tǒng),但并不是抗大的主要辦學特色
C選項(自學為主,教學為輔):這個選項與抗大的教學模式不符??勾笞⒅氐氖窍到y(tǒng)的教育和訓練,而非自學。
D選項(政治和軍事并重):這個選項符合抗大的辦學特色。抗大強調培養(yǎng)既有政治覺悟,又有軍事技能的干部,這正是政治和軍事并重的體現。
綜上所述,中國抗日軍事大學作為干部學校的典范,其重要的辦學傳統(tǒng)是政治和軍事并重。因此,答案選D。
論述題:
在蔡元培等人提議下,南京國民政府依照法國教育行政制度,于1927年陸續(xù)試行大學院和大學區(qū)制,但試行一年后相繼廢止。試論述當時試行大學院與大學區(qū)制的目的、主要做法及廢止原因。
【參考答案】
大學院與大學區(qū)制是民國時期的一次重要教育管理改革實踐,以下是對其實行目的、主要做法和廢止原因的論述:
1.實行目的
大學院與大學區(qū)制的實行目的主要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1)改變教育行政官僚化:針對當時教育行政機構存在的官僚化弊病,改革者希望通過設立大學院和大學區(qū)制,使教育行政機構更加學術化,擺脫政黨控制和官僚支配
(2)加強學術研究與教育行政的聯(lián)系:通過大學院和大學區(qū)制的實施,旨在加強學術研究與教育行政之間的聯(lián)系,促進學術與教育相結合,提高教育質量。
(3)實現教育獨立和學術自由:改革者希望通過這一制度,為教育爭取更多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保障學術自由。
2.主要做法
大學院與大學區(qū)制的主要做法包括:
(1)設立大學院:大學院為全國最高學術和教育機關,主管全國教育,設大學委員會為最高評議機構。蔡元培擔任大學院院長,原有的教育行政委員會被合并。
(2)劃分大學區(qū):全國各地按教育、經濟、交通等狀況劃分為若干個大學區(qū),每區(qū)設立大學一所,大學設校長一人,負責大學區(qū)內一切學術和教育行政事物:區(qū)內的高等專門教育、中小學教育及社會教育和文化學術事宜均由該大學組織辦理
(3)大學區(qū)管理:大學的事務由大學教授組成的教育委員會主持,校長由教育委員會選舉產生,負責大學區(qū)內一切學術和教育行政事務。各大學區(qū)大學的校長組成高等教育會議處理各大學區(qū)間的事務,教育部只負責處理經高等教有會議議決而與中央政府發(fā)生關系的事務及教育統(tǒng)計報告等,不干涉各大學區(qū)事務子
3.廢止原因
大學院與大學區(qū)制在實施一年后不得不廢止,主要原因包括:
(1)制度適應性危機:大學院與大學區(qū)制是模仿法國教育行政制度而來的,但在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下,這一制度難以適應中國的國情。法國的教育制度是在中央集中領導下充分調動地方積極性來管理教育,而中國則缺乏這樣的傳統(tǒng)和機制。
(2)理想與現實的沖突:改革者期望通過大學院與大學區(qū)制實現教育行政機構的學術化,擺脫官僚支配,但實際操作中卻出現了學術機構官僚化的現象。此外,這一制度也忽視了中小學的實際需要,削減了中小學教育經費,使得中小學居于附庸地位。
(3)政治因素的影響:在專制獨裁統(tǒng)治逐漸建立的政治形式下,大學院與大學區(qū)制難以推行。政治因素對教育改革的制約和干擾也是導致這一制度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大學院與大學區(qū)制雖然旨在改變教育行政官僚化、加強學術研究與教育行政的聯(lián)系以及實現教育獨立和學術自由,但由于制度適應性危機、理想與現實的沖突以及政治因素的影響等原因,最終未能在中國取得成功。
更多請關注2025年非全日制研究生歷年真題/試題及答案匯總,持續(xù)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