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現代物流管理中統計應用的認識
來源:在職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發布時間:2016-03-29 16:15:34
攻讀在職研究生,需要經過相關考試和論文階段,才能在最后獲得碩士學位。為了幫助物流管理在職研究生學員對論文有一定了解,中國在職研究生招生信息網老師為大家整理如下,以供參考:
摘 要:在國際上,現代物流業被認為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動脈和基礎產業,其發展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現代化程度和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之一,在日益發展的物流管理中統計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從統計調查、物流統計指標、物流數據分析方法上闡述了統計在物流管理中的應用,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 物流業;統計調查;統計指標;分析方法
統計作為一種實踐活動滲透在社會活動的各個方面,而新興產業物流業在進行管理時同樣離不開統計。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08 年第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為1913 萬億元, 比上年同期增長2412 %。社會經濟發展越來越依賴于現代物流業的支撐。
在國際上,現代物流業被認為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動脈和基礎產業,其發展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現代化程度和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之一,被喻為繼降低物質消耗、提高勞動生產率以外的第三利潤源泉和促進經濟發展的加速器。但是,物流產業其發展速度如何,其對GDP 的貢獻有多大,走勢如何,政府還需要在哪些方面制定哪些政策來扶持哪個環節? 這些都需要利用統計調查方法搜集到的統計數據并且運用統計分析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才能反映和得出結論。物流統計數據是最有說服力的工具,是制定政策的有力支撐,統計工作在物流管理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日益突出。
西方發達國家在物流統計調查、物流統計指標、物流數據分析上已比較成熟,而我國在這方面則較為落后,物流統計數據分析在我國基本上還處于空白,迄今未能形成系統性成果。因此在我國物流管理中統計工作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多種統計調查方法相結合,建立物流數據統計平臺
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影響,物流行業劃分過細、條塊分割、分行業管理,傳統的物流業分布在物資、商業、貿易、倉儲、交通運輸等部門之中,長期各自為政、封閉發展。因此而形成的統計口徑過細過窄,形成了物資統計、商業統計、市場統計、交通運輸統計、儲運統計等統計分支,要取得全面反映現代物流的統計資料難度很大??紤]到現代物流涉及面廣、滲透性強的特點,結合目前統計的現狀,現代物流統計數據搜集的主要方式是以現行的國民經濟行業統計、相關部門的統計、財務及行政記錄為基礎,輔之以必要的一次性調查、重點調查、典型調查,在此基礎上歸類整理并測算現代物流的主要指標。同時,針對現階段我國物流企業量多面廣的特點,可參照專業統計方法對小型物流企業進行抽樣調查,切實保障現代物流統計的完整性。
我國現有的物流統計數據是從相關行業的統計中估計或推斷而來的,如貨運量、貨運周轉量等。用這些指標來衡量物流規模雖然有一定的科學性,但卻不能真實反映物流的全貌,這使我們對物流的理解始終處于定性的認識水平上。
這樣就難以衡量我國現代物流產業的成本投入和社會產出的經濟效益,也無法衡量我國現代物流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并進行相關研究。另外,我國在物流的規劃、政策、成本、核算的研究上均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在應用上遇到的最大障礙是極度缺乏物流產業的經濟統計數據資料,這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物流業快速發展的瓶頸。因此,在獲得各種物流定性和定量數據的基礎上建立物流統計數據平臺,有利于推動我國物流業的發展,為我國物流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數據和核算的保障。
物流統計數據平臺的主要內容有:
1. 確定物流調查方法體系,以保障物流決策的科學性。
物流統計數據的取得是通過一定的調查組織方式采用一定的調查方法搜集到的,因此在物流統計數據平臺中首要的內容是確定調查方式和方法。
2. 建立以電子商務為基礎的物流數據采集和存儲的系統。隨著網絡的發展,電子商務在各行各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整個物流業中,電子商務是現代物流業的主要表現形式,很可能成為將來物流業的主題,所以其主導作用越來越明顯,因此在物流數據平臺中需要的數據的基礎是電子商務。對于搜集到的大量的零散的數據資料需要統計整理和篩選之后保存,進一步加工以備日后使用,這樣就需要特定的物流數據存貯系統,更好地發揮統計數據的作用。
3. 建立物流供需預測系統,保證物流供需均衡和實現預警功能。利用已經搜集到的統計數據可以采用多種統計分析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最終發現數據內在的規律性,進而揭示現象發展的趨勢。因此,在物流數據統計平臺中不僅要有統計數據及存儲系統,而且需要建立物流供需均衡預警系統,以保證整個物流業的經濟安全。
二、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物流指標體系
(一) 我國目前物流指標體系現狀我國目前還沒有完整反映企業物流及物流業發展狀況的統計指標,只有一些反映單項物流功能的統計指標。主要有反映物流基礎設施現狀的指標及運輸工具擁有量、運輸業務量、庫存量等其他指標,這些指標對反映我國物流業的現狀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存在許多問題。第一,不能反映現代物流的內在含義?,F代物流又稱一體化物流或綜合物流,它不是運輸與倉儲的簡單相加,而是多要素的有機結合,是對運輸倉儲、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要素加以整合,進行系化管理的產物。反映現代物流最重要的兩個指標是物流總成本和物流服務水平??梢哉f有了物流總成本的概念才有物流的存在,而作為第三產業(廣義服務業) 一員的物流業,服務量及水平(反映顧客滿意程度) 是其主要的業務量指標,但目前的統計指標體系無法直接獲得這些數據,只能間接推算,從而造成較大偏差。第二,即使是反映物流各組成要素的指標也不夠全面。如流通加工的業務量和增值,運輸包裝、配送等要素,包含在有關工業統計指標或零售業統計指標中,無法獲得這些數據。第三,統計口徑不一致,造成數字可信度低。尤其是企業物流方面,對物流成本等概念的理解不一致,從而造成統計口徑不同,數字可信度低。第四,一些重要指標仍是空白。如物流業中最能體現現代物流特征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業,無論是數量還是主要業務量,指標和價值指標都是空白。
(二) 構建指標體系應遵循的原則
1. 宏觀性原則。在我國物流尚處于發展初期情況下,政府職能重點在產業政策導向、政府扶持、優化環境、培育和規范物流市場。統計指標應側重為制定政策、規劃,反映總量、觀測趨勢及提供評價性指標為主要目的。
2. 系統性原則。物流統計指標應融入國民經濟核算的各行業統計,具有反映全貌、產業間指標關聯性強的特點。同時按固定的報告期獲取數據,進行周期性觀察,解決商業化公司問卷調查解決不了的問題。
3. 適應性原則。我國處于物流發展初期,沒有經歷過發達國家所走過的歷史階段。因而物流統計指標體系的建立應與我國物流發展特征和行業發展狀態相適應,能夠滿足現實需求。
4. 可操作性原則。依托現行政府統計體系,基于現行統計的制度調查方式,既要對現有數據充分挖掘,又要完善補充現行方法制度,建立物流統計基礎,數據采集的內容及方法要具有可操作性。
(三) 物流指標體系的構成通過分析我們認為,我國物流產業統計指標體系的基本框架應由兩大部分組成:物流總量指標體系和物流服務質量指標體系。其中物流總量指標體系包括: (1) 物流增加值統計指標子體系,它可以反映物流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是物流統計指標體系中的核心內容。物流業增加值是貨物經過物流活動前后的價值之差,在扣除物流成本后就是物流活動所創造的增加值,物流業增加值的構成涉及到物流統計的各行業的增加值,其核算涉及到多個指標。(2) 物流成本利潤統計指標子體系,重點反映了物流活動的效率、效益。其中物流總成本是物流過程中的費用總和。西方發達國家的物流統計通常將物流總成本分為庫存費用、運輸費用、物流管理費用三大類。(3) 基礎生產設施子體系,高度發達的物流設施是現代物流系統的特征之一,它對提高物流能力與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和保證服務質量等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4) 物流節點子體系。物流節點布局是否合理、數量和規模是否適度將直接影響物流成本、效率。因此物流統計指標還應包括農產品物流節點的布局、數量和規模。(5) 人力資源統計指標子體系。人力資源統計子體系是對物流產業從業人員基本狀況的統計,包括從業人數統計、勞動時間利用情況統計、勞動生產率統計、勞動報酬和勞保福利統計、物流企業員工安全生產統計等指標群。而物流服務質量指標體系包括物流服務目標質量指標和物流服務流程質量指標,前者包括客戶滿意程度、產品完好率、平均交貨水平、平均物流費用和物流系統柔性五個指標;后者包括包裝價值、裝卸搬運、運輸、倉儲、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等指標。
三、多種統計分析方法綜合使用
物流統計信息的來源應該是多元化,雖然在傳統的儲運統計中,有一些優秀的統計方法,如平均數法、指數法、時間序列法等,但它們本身有一個共同的局限,就是統計指標使用上的單一性和孤立性。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許多統計軟件如SPSS 統計軟件和SAS 統計軟件等已經逐漸為大家認識和掌握。我們可以在對傳統優秀統計方法進行吸收的同時,加強最新統計方法在物流中的應用與創新,如功效系數法、經濟效益綜合評判指數、模糊綜合評判法、灰色時間序列與回歸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等都可在這一領域加以應用。
1. 功效系數法。這種方法根據多目標規劃的原理,對每一評價指標分別確定一個滿意值與不允許值,以滿意值為標準上限,不允許值為標準下限,按線性正相關的方法將不同的評價指標無量綱化轉化為相應的評價分數,經加權幾何平均得出綜合評價分數,對評價對象的綜合狀況做出評估。綜合功效分數越大,表明評價對象其綜合狀況越佳。用這種方法可以對物流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和發展水平進行分析。
2. 經濟效益綜合評判的統計方法。經濟效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用于企業的經濟效益考核和評價,以及同行業不同企業的經濟效益橫向對比。通過考核、評價、對比,發現優劣和問題,明確前進的方向。但如何考核并形成結論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問題,需要一個綜合評價的指標體系與方法,常見的有經濟效益綜合率法、經濟效益平均指數法和綜合功效系數法等。
3. 模糊綜合評判法。是指把模糊數學的思想應用到統計方法中,對物流活動進行模糊處理的有效方法。通過對影響物流各個因素的綜合考慮,來對該事物的優劣做出科學評價。在系統性、可行性、多目的性原則下,通過合理地確定物流企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使指標既能對企業的某一方面進行單項考核,又能對企業總體情況進行估測,同時采用科學評價方法,可以評價物流企業的經濟效益以及對物流方案進行經濟分析和效果評價,還可以對物流企業競爭能力進行有效評價。
4. 灰色時間序列和回歸分析法?;疑珪r間序列預測是指用觀察到的反映預測對象特征的時間序列來構造灰色預測模型,預測未來某一時刻的特征量,或者達到某一特征量的時間。用這種方法可以預測未來時間內物流的需求量。
在物流領域中,一種現象的變化往往依賴于其他現象的變化,一種現象的變化也常常影響著其他現象的變化。回歸與相關分析法主要有一元線性回歸、多元回歸、非線性回歸等方法。我們可以利用回歸與相關分析的方法進行物流企業的利潤與物流費用的相關分析,也可以通過與物流相關因素的分析,對物流數據進行推斷或驗證。
5. 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在進行物流成本分析時,我們可以利用這兩種方法分析出哪些因素是對物流成本影響最大的。這樣我們在今后的物流活動過程中對這些因素加以控制,從而達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
綜上所述,統計滲透在物流管理的各個環節,而物流管理的每一個環節又都離不開統計數據和統計方法。所以說,雖然目前還沒有規范的專業標準可以參考,沒有系統的物流統計理論與方法可借鑒,但統計工作不能滯后于發展,我們必須為之探索,在時代的變遷中開拓統計空間。
上一篇: 淺談積極心理學在高校學生思想教育中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