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不良反應的思考
來源:在職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發布時間:2013-01-14 17:36:48
中醫中藥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傳承下來的瑰寶。一直以來中醫中藥在臨床 治療 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然而近年來,有關中藥不良反應的報道大有逐年遞增的趨勢。從魚腥草注射液的停產、停用,到2008年刺五加注射液致人死亡事件,以及2009年雙黃連注射液致人死亡事件,中藥似乎正遭遇著多事之秋。國人對中藥的建立起來的信任面臨著危機。正確認識中藥的不良反應,提高國人對中藥的合理使用已勢在必行。
1 中藥不良反應不容否認,但中藥不良反應的75%來至中藥注射液
我們的祖先早就認識到中藥(古稱本草)有毒。神農氏(公元前3220~3079年)嘗百草的傳說,幾乎遍及民間,《淮南子·修務訓》謂:“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史記·補三皇本紀》:“神農……嘗百草,始有醫藥”。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大約成書于東漢初年(公元25~220年)的《神農本草經》載藥365種,其藥物分類法就是按藥物有無毒性、防治疾病的主要功能和可否多服久服來區分的。即上藥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中藥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下藥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說明傳統中藥理論對中藥的毒性早有認識。
2010年3月國家藥典委員會執行委員周超凡做客新浪網,在談到中藥不良反應時說: 我國中成藥有43個劑型,其中42個劑型引起的不良反應占25%,而注射液一種劑型引起的不良反應就占了約75%。也就是說,我國的中成藥導致的不良反應中,有七成以上是由注射液引起的。事實上與西藥相比,中藥不良反應要少的多。唐鏡波、吳蓬統計國內272種雜志報道的中藥不良反應(1980~1989年)為2316例,而僅1995年報道的西藥不良反應病例就4008例。由此可看出大部分中藥還是安全的。在使用中藥時假如能用湯藥的盡量用湯藥;假如用口服制劑(片劑、膠囊、口服液等)能解決問題的,就不要用注射液。
2 中藥引起不良反應原因
2.1 中藥品種復雜性引起不良反應 中藥品種復雜,同名異物、同物異名現象很多。同時中藥還存在地區性的用藥習慣不同。如北方習用的豆根為北豆根,是防己科植物蝙蛹葛的根莖;南方習用的是廣豆根,是豆科植物柔枝槐的根。廣豆根的毒性大于山豆根,中毒原因是錯把廣豆根調入北方當北豆根入藥,從而導致不可逆性肌肉壞死。又如木通來源于毛茛科植物小木通和繡球藤的藤莖為小木通無毒。而來源于茛科植物東北馬兜鈴的藤莖稱關木通,含馬兜鈴酸對腎臟有毒。
2.2 炮制不當引起不良反應 中藥一般都要經過炮制方能應用,中藥通過炮制除了增加療效外,更重要的是降低藥物的毒性。需炮制的藥材不經炮制而服用,也是引起中藥不良反應的原因之一。如生半夏有大毒,經過炮制后熟半夏則毒性大減或甚微,若炮制不當,則毒性成分不能完全去除,使用后會出現口腔麻木腫痛,嘔吐等不良反應。
2.3 煎煮不當引起的不良反應 中藥湯劑的煎煮質量與器具、水質和煎煮時間等因素有關系。中藥煎煮忌鐵、銅、鋁器[2],需用陶器、砂鍋等。如中藥附子應先煮1小時,則毒性可減少很多,若煎煮時問不足會引起心律失常,肌肉強直,房室傳導阻滯等不良反應。另外,富含絨毛的枇把葉旋復花等宜包煎,以免服用時刺激咽喉引起咳嗽。
2.4 認識中藥注射液不良反應是認識中藥不良反應的關鍵
2.4.1 中藥注射液成分主要來源于植物、動物和礦物質,成分復雜。中藥的質量受產地、生長年限、采收季節、人藥部位、加工炮制、儲藏等多因素的影響,質量差異較大。目前制備工藝相對滯后,中藥注射液的雜質是否去除干凈,微粒含量、溶解性及穩定性對不良反應的發生都有直接影響。
2.4.2 患者的體質、性別、年齡、體質各不相同,對藥物的反應往往也不同,其中嬰幼兒、老年人比青年人多,過敏體質的患者用藥要謹慎。
2.4.3 中藥注射液質量標準有待提高 雖然我國中藥 現代 化有了一定的 發展 ,但中藥特別是中藥注射液質量標準亟待提高。中藥特別是中藥注射液的詳細成分還不明確,制藥工藝過程缺乏合理的監控,尚未建立健全中藥產品質量穩定保障體系。近年來,由于刺五加注射液和雙黃連注射液不良事件發生,推動了中藥注射劑再評價工作提前進行。雙黃連注射液再評價工作對提高中藥注射液的質量標準,建立中藥注射液的質量保證體系起到了積極作用。
2.4.4 由于中藥注射液價格低廉,加上老百姓普遍有中藥安全性高的思想,使中藥注射液深得鄉鎮、 農村 等基層老百姓喜愛。但這些醫療機構往往沒有完善的搶救設施,中藥注射液出現不良反應后也沒有象西藥一樣完善的搶救措施,一旦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就會出現嚴重后果。
2.4.5 中藥注射液不合理配伍使用 中醫講究的是“辨證施治”,疾病有寒熱虛實的區別,“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實則瀉之,虛則補之”是辯證論治的基本原則。醫生在用藥時往往沒有“辨證”,直接用藥甚至與其他藥品聯合或配伍用藥是導致不良反應發生直接原因。如黃連、黃芩、黃柏和大黃組成的復方 治療 實熱癥細菌感染療效較好,若用于治療虛寒癥的細菌感染不但療效不佳,還會出現中毒癥狀[3];中藥注射液配伍不當易產生的微粒形成致敏原。
3 中藥不良反應的預防
3.1 加強中成藥的藥學研究,運用現代化 科學 技術,提高中藥制劑水平。改進中成藥的生產工藝。加強對中成藥化學成分的研究,去除無效成份,提高藥品質量標準(如指紋圖譜) 。
3.2 加強中藥毒 理學 的研究,特別是對常用的中藥進行系統性的科學研究,為安全使用提供科學依據。
3.3 建議增加患者使用中藥注射劑前的過敏試驗,防止過敏患者使用后出現不良反應現象,過敏體質患者應避免使用中藥注射劑,年老體弱者慎用,謹慎與其他藥品配伍及聯合用藥。完善中藥注射劑臨床使用時出現不良反應的搶救措施,使患者的傷害降到最低。
3.4 要到有搶救設備的正規醫療單位注射中藥注射劑,萬一發生過敏反應,可以得到及時有效的搶救治療。
3.5 建議國家食品藥品管理局應設定中藥注射劑中不良反應較多、危害性較大的品種目錄,提高其使用門檻,對搶救設施不全和不具備中醫治療的機構不允許使用。
3.6 加強中藥臨床安全使用知識的推廣,推廣范圍不僅僅是醫療機構,還應包括普通老百姓。使用中藥時一定要在說明書指導下用藥,保證用藥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4 結語
理性看待中藥毒性,謹慎對待、合理使用,中藥仍然是相對安全的,只有正確認識才有利于中藥事業的發展。為了使人民群眾能安全有效的用藥,必須加強藥品臨床安全使用知識培訓,促進臨床合理用藥。做好各單位的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提高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率。對中藥不良反應的發生要有正確的認識,科學、客觀地進行評價,加速對中藥特別是中藥注射液的安全性再評價工作,提高中藥的質量標準,淘汰質量標準低、危險性高的品種。
上一篇: 金融危機下金融監管體制的完善
下一篇: 淺析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