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前身為物理系,始建于1952年,與內蒙古師范大學同齡。目前,學院共有教職工62人,其中有專任教師50人、博士生導師3人、教授13人、副教授20人、高級實驗師2人、高級工程師1人、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人、草原英才6人、博士學位37人。另外,聘有5名客座教授和8名兼職教授。
學院自1958年招收本科。1993年開設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并招收專科,2001年該專業招收本科;2003年物理系擴建為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2004年開設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并招收本科;2013年開設材料物理專業并招收本科;2004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2019年學院黨總支升格為黨委。2020年,為服務國家教育戰略,新設職業教育師范專業,培養教師、工程師“雙師型”專門技術人才。2021年7月,學院學科建設取得重大突破,物理學學科獲批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截至目前,學院在校本、碩學生1191人。
學院設有物理學系、電子學系、材料系、實踐創新部和實驗中心,設有物理學(蒙、漢)、電子信息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師范類)、材料物理4個本科專業,其中物理學專業被評為“自治區品牌專業”,材料物理與化學為自治區重點學科,在校本科學生1065人。現有物理學一級學科博士點一個,兩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分別是物理學和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另有兩個與物理教師教育有關的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分別是課程與教學論(物理)學術型碩士點和學科教學(物理)專業學位碩士點,在校研究生126人。
學院擁有良好的教學和科研條件,配備有先進的儀器設備,藏有豐富的文獻資料。現有1個自治區重點實驗室、1個自治區工程研究中心、4個校級研究所機構,實驗室用房總面積16000多平方米,實驗設備總價值6240余萬元。近5年,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50多項,經費達1800多萬元,發表SCI收錄研究論文共60余篇。學院與中科院物理所、沈陽金屬所、包頭稀土研究院、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代爾伏特理工大學、日本室蘭工業大學以及蒙古國國立大學等建立了長期教學科研合作關系,聯合培養學生和合作進行科研項目,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交流。
近70年,在自治區、學校的大力支持下,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一直致力于內蒙古地區基礎物理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積極發展新興專業和應用性學科,為自治區及周邊省區培養了數以千計的基礎物理教學人才,為振興和發展自治區基礎物理教育和民族教育做出了重要貢獻。學院科學研究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注重基礎研究向優勢產業轉化,積極為自治區“五化協同”發展提供科技引領和人才支撐。我院選送的學生舞蹈作品《舞動的琴弦》榮獲全國第五屆大學生藝術展演舞蹈專場一等獎,視頻作品榮獲2018年全國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百佳創意短視頻”稱號!
時任自治區黨委書記李紀恒,時任自治區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曾一春,時任自治區主席布小林,自治區黨委常委、紀委書記、監委主任劉奇凡,以及教育廳、科技廳等領導先后蒞臨學院進行了走訪調研。未來,我們將我們將聚集培養更多優秀人才、深化基礎物理教育教學改革,產出高水平科技成果,守正創新,為推進內蒙古師范大學“雙一流”建設而努力奮斗!
【內蒙古自治區功能材料物理與化學重點實驗室簡介】
內蒙古自治區功能材料物理與化學重點實驗室成立于2004年。現有4個穩定的研究方向,分別為磁學與磁性材料、材料設計與計算、新能源材料與技術以及稀土功能材料。科研團隊現有研究人員35人,其中高級職稱31人,獲得博士學位的34人,博士研究生導師5人,具有國外學習工作經歷的17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都有為教授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內蒙古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特古斯教授任實驗室主任。
實驗室現有面積2100平米,儀器設備價值5000余萬元。近3年,實驗室人員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學研究項目30余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1項、省部級項目19項,項目經費約800萬元。出版學術專著7部,發表論文160余篇,其中SCI和EI收錄的50余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獲得自治區科技三等獎2項。重點實驗室有超高分辨透射電鏡(JEM-2100F)、高分辨掃描電鏡(SU8010)、變溫X射線衍射儀(Empyrean)、光學浮區單晶生長儀、振動樣品磁強計(VersaLab)、原子力顯微鏡(Cypher S)等精尖設備,引進多名高層次人才和相關專業博士加強了科研團隊。
作為內蒙古地區材料與能源領域人才培養基地和科學研究創新性平臺,實驗室研究方向和內容緊密結合自治區經濟建設和特色資源,經過十幾年的建設,研究方向、科研團隊、科研能力和服務能力不斷完善。十幾年來,立足內蒙古,面向國內外,在磁性功能材料、太陽能轉化和儲備、稀土功能材料研究與開發、功能材料設計與計算、高嶺土、環境友好材料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高級專門人才,為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
【內蒙古自治區稀土功能與新能源儲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簡介】
內蒙古自治區稀土功能與新能源儲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成立于2020年,并獲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認定。承擔學院和重點實驗室基礎理論研究成果技術孵化、成果轉化、產業化的任務。工程研究中心立足內蒙古自治區特色資源,利用稀土資源,大力發展稀土材料、稀土磁性功能材料、磁制冷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稀土發光材料和稀土儲氫材料。以蒙古高原的太陽能、風力資源為依托,大力發展光伏材料、儲能技術。在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無機太陽能電池材料、鋰電池材料、鋰電池儲能技術開發領域取得了前期成果。
工程研究中心以推動稀土材料、光伏材料、新能源儲能行業技術進步和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為原則,充分發揮其在材料領域的研究開發、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作用,通過技術創新,增強產品和行業的市場競爭能力與持續發展能力。工程中心已經建立稀土發光材料,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和鋰離子電池中試生產線。承擔內蒙古自治區科技計劃項目4項,項目經費達到300多萬元人民幣。中心將努力發展成為在稀土功能材料、光伏材料、儲能領域內能夠引導行業發展、制定行業標準、地區標準和國家標準的技術平臺,打造成內蒙古地區新材料、新能源產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