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特區政府工業貿易署資助、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委托、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帶頭撰寫的《粵港澳大灣區的港資制造業經營情況、對灣區經濟貢獻與實現轉型升級發展策略顧問研究報告》近日完成。有關報告發布會暨香港工業發展路向高峰論壇17日在港舉行。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吳宏斌介紹,報告聚焦總部設于香港、同時在大灣區9市從事生產型業務的港資制造企業,通過問卷調查、深入訪談、焦點小組等方式,了解其具體經營情況和對兩地經濟的貢獻;并借鑒美國、德國、以色列、新加坡等11個國家和地區推行新工業政策的經驗,有的放矢地提出協助港資廠商應對工業4.0發展需要、實現轉型升級的對策與建議。
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總監魏向東引用最新數據稱,近5年來,粵港澳大灣區9市含港資成分的在營制造業企業數目呈平穩上升趨勢,2018年共有21345家,累計注冊資本達人民幣3177億元,從業人數逾271萬。然而,這些在大灣區從事制造業務的港商往往在香港本地的統計中被歸為貿易商,其本地生產總值的貢獻亦被歸入服務業,導致以“延外發展”為主的香港制造業的實際范圍、規模和貢獻被低估。
報告還向400家港資制造業企業進行調研,受訪企業大多成立于上世紀90年代(42.8%),其中制造“鐘表”及“電子產品”的比率較高;隨著經營環境不斷改變,不少港商已由出口主導轉投內銷市場,營商策略亦逐漸向內外需兼顧的結構轉型。
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副總監周文港分析說,多項數據均表明港資制造業在“延外發展”模式經營下對香港整體經濟起到重要的提振作用,值得特區政府大力支持,例如成立更高層次的跨界別專責部門,共同建設可持續的工業4.0生態系統,推動工業及科技創新相輔相成;主動了解企業需求,制訂協助產業轉型升級藍圖;全面檢討大學教育及資助撥款機制,牽頭成立“傳統產業創新聯盟”;積極采納扶助政策措施,為廠商提供適切的稅務優惠及補貼;搭建有效的銷售渠道及網絡,提高港商集體進入內地市場的競爭力等。
周文港續表示,報告也同時向中央人民政府相關部委、廣東省人民政府等提出一些建議,包括建立跨區域政府管理和協調制度,結合區內各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力量,協助企業采用新的生產銷售方式,真正達至“官產學研”結合的目標;建立稅費項目清單,就行政事業訂定統一收費項目;推出降低港商在內地借貸融資成本的措施,逐步構建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在大灣區周邊城市建設“加工貿易園區”及“協同創新產業園區”,降低企業發展工業4.0的成本;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相關制度等。
香港貿易發展局研究總監關家明、中銀香港經濟與政策研究主管王春新、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何俊志、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原主任雷鼎鳴等也出席高峰論壇并參與討論。與會嘉賓均表示,此次研究重新發現了港資制造業在粵港澳大灣區內的經濟貢獻和地位,對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等極具功用,建議特區政府與大灣區有關部門加強多方合作,進一步挖掘港資制造業的發展潛力。
您填的信息已提交,老師會在24小時之內與您聯系
如果還有其他疑問請撥打以下電話
上一篇: 暫無上一篇
下一篇: 香港嶺南大學不可不知的幾個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