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同等學力申碩工商管理考點精要之—戰略管理(一)
來源:在職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發布時間:2013-02-20 11:48:31
為了提高社會學在職研究生的專業知識【中國地質大學在職研究生頻道】精選以下內容:
1、企業遠景:實際上是對企業描述未來的發展方向,回答企業要成為一個什么類型的公司,要占領什么樣的公司,要占領什么樣的市場位置,具有什么樣的發展能力等問題。
要素:界定企業的當前業務、界定實現發展規劃的具體步驟、確定衡量效益的標準;界定企業遠景的特殊性。
2.1、企業使命:是管理者為企業確定的較長時期的生產經營的總方向、總目的、總特征和總的指導思想。使命應注意的問題:企業定位、企業理念、公眾形象、利益群體。
2.2目標體系構成:戰略目標、財務目標、長期目標、和年度目標。
企業目標:是企業希望實現的產出與績效,并以此衡量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
2.3、企業戰略:是企業面對激烈變化,嚴峻挑戰的經營環境,為求得長期生存和不斷發展而采取的競爭行為與管理業務的方法。
過程要素:經營范圍、資源配置、競爭優勢和協同作用。
戰略層次劃分:公司戰略(經和資)、業務戰略(資和競)、職能戰略(協和資)。
2.4、經驗曲線:是指當某一產品的積累生產量增加時,產品的單位成本趨于下降。
規模經濟:是指在一定時期內,趨于所生產的產品或勞務的絕對量增加時,其單位成本趨于下降。
范圍經濟是指隨著趨于生產經營的多樣化,所生產的產品多樣化,從而使企業的成本減少。
3、企業的宏觀環境要素:政治和法律環境、經濟環境、科技環境、社會文化環境、自然環境。
4、邁克爾.波特的行業競爭分析中存在著五種力量的基本競爭力量:潛在的加入者、替代品、購買者、供應者、行業中現有競爭者間的抗衡從戰略形成的觀點看,五種競爭力量共同決定行業競爭的強度和活力能力。但是,各種力量的作用是不同的,常常是做強的某個力量或幾個力量處于支配地位,起決定性作用。潛在的進入者:對于一個行業來說,潛在的進入者或新加入者會帶來新的生產能力,帶來心得物質資源,從而對已有的市場份額的格局提出重新分配的要求。特別是,那些進行多種經營的企業從其它的行業進入后,常常運用已有的資源優勢對新進入的行業生產強有力的沖擊。導致價格下降、內在成本增加、獲力能力下降。但是潛在的進入者有一定的進入障礙和退出障礙:
進入障礙:包括規模經濟、產品差別化、資金的需求、轉換成本、分銷渠道、原材料與技術優勢、政府政策。
退出障礙:固定資產高度專業化、退出成本過高、協同關系密切程度、感情障礙、政府和社會的限制。
替代品
購買者
供應者
行業內部現有競爭者的抗衡:行業內部的抗衡是指企業內各企業之間的競爭關系與過程。常見的抗衡手段主要有價格戰、廣告戰、引進新產品以及增加對消費者的服務等。
產生抗衡的原因:行業內有眾多或勢均力敵的競爭對手;行業發展緩慢;固定成本和庫存成本高;缺少產品差別化;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競爭戰略不同;退出障礙高。
抗衡因素的變化:行業的生命周期發生了變化;企業技術實現了革新;管理風格發生變化;企業戰略發生轉變。
2.1、成功關鍵因素:是在行業中占優勢地位,對企業總體競爭地位有著重大影響的條件、變量或能力。
2.2標桿學習:是指針對以行業的領先企業或主要競爭對手的某種具有優勢的活動作為基準,尋找差距,制定出趕超策略,提高自己競爭力的活動。
推薦閱讀:
2013年同等學力申碩工商管理考點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