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熱 倒逼人才市場供給側、需求側協同改革
來源: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發布時間:2017-08-22 10:48:18
在職研究生網訊:據統計,今年全國考研人數高于去年100多萬,很多專家表明希望“考研熱”可以適度降溫。
同班21人暑期留校備考
在太原某大學讀計算機專業的小王今年升大四,從大三下半學期就開始準備考研,一整個暑假都是在考研機構度過的。談及考研熱,小王表示他身邊考研的人的確一屆比一屆多,有些人甚至連續三年考研。在他身邊像是形成了一種模式:本科四年之后考研究生,認識的同學、朋友互相影響,想考的不想考的都成群結伴地在考研機構備考。在某211大學讀測繪專業的小劉也是考研隊伍中的一員,他身邊考研的人占到班級人數的五分之一。暑假里留校復習的人很多,同班就有21人選擇了留校。
考研是為找份好工作
在談及考研的動機時,小王同學神情流露出幾分無奈,他坦言考研就是為了好找工作,現在大學生畢業不像之前一樣包分配,社會上的大學生一抓一大把,像他們這樣二本的本科文憑就更沒有競爭力了。他身邊的絕大多數同學考研也都是想鍍金以尋求更好的工作。這正是很多人擔憂的考研熱背后的社會問題:考的不是研,而是工作。學歷貶值,就業競爭壓力大,創業艱苦,加入考研大軍也是這些大學生的無奈之舉。985、211畢業的大學生在就業市場更具競爭力,在找工作方面相比較非985、211的學生也有更多的選擇,但他們中依然有很多人選擇考研。
記者走訪發現,用人單位對于“高學歷”的另眼相待,是大學生“刷學歷”的一個主要原因所在。公務員、事業單位考試對于“高學歷”也有要求。山西大學大四學生小郝告訴記者:“原來我沒想考研,但復習考公務員的時候發現,今年要求研究生學歷的崗位變多了,不少心儀的崗位都沒法報考。”
專家:呼喚人才供給側和需求側協同改革
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成錫峰認為:“考研熱”熱度不減的原因是熱度難減。隨著高校不斷擴招和市場對人才需求的相對疲軟,大學生就業難已是不爭的事實。當人才市場成為買方市場,用人單位的眼光似乎越來越挑剔,甚至越來越“勢利”,其“985”“211”和“高學歷”情結讓眾多大學畢業生深感“壓力山大”。于是,許多原擬大學畢業即投身社會一展身手的本科生,不得不改弦易轍。既然命運的韁繩不由自己主宰,唯一能做的就是按照現實要求對自己刀砍斧斫,惟其如此才能先求得就業生存權,再逐步謀求未來的“發展”。更何況,考研和讀研也是能力提升的過程,特別是對眾多非名校大學生而言,考研不僅可提高學歷而且可以“漂白”學歷,“丑小鴨”有望蛻變成受人才市場青睞的“白天鵝”。
對此他深表理解,但同時也頗感遺憾。大學生一入高校,就被“畢業即失業”的壓力所籠罩,難以按照自身特點進行專業學習和職業規劃,而只能按照考研要求進行功利化備戰,素質提升顯然受到嚴重影響。而高校不顧社會需求和自身水平,對研究生“產業化”培養和“規模化”生產,最終會使高層次研究人才的培養質量也大打折扣。就用人單位而言,許多本科生就可干好的崗位,卻非得讓以“研究”和“專業發展”為職志的研究生來裝潢門面,無疑形成了人才的高消費。特別是,不重水平重文憑、不重學力重學歷、不重素質重“出身”的用人導向,無疑會扭曲教育發展的方向,對教育良性發展和人才公平競爭有害無益。而這一切,都將導致教育資源的浪費和青年成長成本的增加。
顯然,“考研熱”在倒逼人才市場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協同改革。就需求側而言,人事部門應加強人才績效管理和評價,堅持平等就業、公平競爭的原則,明確除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等學歷要求較高的專業崗位外,其他公務員和普通事業單位人員的招聘應以大學為準入學歷,不得擅自提高門檻、搞校籍和學歷歧視;用人單位要按需設崗、因崗配人、唯才是用,能力面前人人平等,力求人員和崗位的有效匹配,而非崗位和學歷的勢利嫁接。就供給側而言,教育部門應根據社會發展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要,優化學歷教育結構,本科教育滿足社會常規和基本需求,研究生教育負責對研究型人才的供給;高校則應重視內涵發展和人才素質提升,致力于學生終身學習和就業創業能力的培養,滿足其多元價值選擇和終身發展需求。倘能如此多管齊下,“學歷本位”就會轉變為“能力導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就會各安其位、各得其宜,“考研熱”也因此有望適度降溫而回歸常態。
文章來源: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上一篇: 在職研究生考研,有哪些是你不知道的?
下一篇: 考研經濟升溫 新現象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