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物理與信息技術學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2年的原北京地質學院地球物理探礦系(簡稱物探系)。成立初在著名的地球物理學家傅承義、秦馨菱、翁文波和曾融生等的主持和參與下建立了良好的基礎,并迅速走上了蓬勃發展的道路。1952年招收了第一批本專科生。其后前蘇聯專家顧爾維奇、榮可夫、羅加契夫、克維亞特柯夫斯基和諾維科夫等來我系任教,培養了我國第一批物探研究生。從此揭開了我系培養高級地球物理和物探專門人才的新篇章。
1954年物探系分設金屬與非金屬地球物理探礦(簡稱金屬物探)和石油與天然氣地球物理探礦(簡稱石油物探)兩個專業。同年秋,為了適應當時國家培養計劃的需要,約100名同學轉入原北京石油學院(現石油大學)。1959年又相繼成立了放射性物探專業、海洋物探專業、地球物理測井專門化和物探儀器設計與制造專業。后來放射性物探專業與勘探系的部分專業聯合成立了稀有、放射性礦產地質勘探系(簡稱三系),儀器專業也獨立成為儀器制造系(簡稱八系)。1964年海洋物探專業又轉為石油物探。同年,儀器制造系被撤消,部分學生轉入物探系。1965年三系遷至原成都地質學院(現成都理工大學)。至1965年物探系先后招收本科生十三屆(從1952年連年招生),研究生四屆(1955、1960、1961、1965),專科生二屆(1952、1953) 文化大革命中,北京地質學院遷至武漢,在北京成立了研究生院。1978年北京應用地球物理系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84年成為全國首批地球物理專業博士授予點和博士后流動站,1989年北京恢復招收地質學(地質-地球物理復合專業)本科生專,1997年成立了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招收了二屆(1997、1998)本科生后轉給了信息工程學院,1995年招收了一屆粘土工程物探專科生,1996年招收了一屆城市工程物探專科生。
1998年物探系與探工系合并,成立了工程技術學院,按照國家新的專業設置,招收勘察技術與工程本科生,2001年成立了測控技術與儀器和地球物理學兩個新專業,并開始招收本科生。
2002年3月物探系從工程技術學院分離,成立了地球物理與信息技術學院,招收地球物理學和測控技術與儀器兩個本科專業,將勘察技術與工程本科專業留在了工程技術學院,2004年電子與信息工程專業從信息工程學院回到了地信學院,2011年根據學校統一安排再一次并入信息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