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與環境學院(原天津輕工業學院鹽業化學工程系),創建于1953年,2001年更名為天津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2015年更名為天津科技大學海洋與環境學院。經過六十多年的建設,迄今已發展為理工結合的教學科研型綜合學院,形成以海洋科學和環境科學與工程為核心的學科體系。
學院現有海洋科學、環境科學與工程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具有海洋生物學(2006年設立)、海洋化學(2006年設立)、物理海洋學(2011年設立)、環境科學(2001年設立)、環境工程(2001年設立)5個二級學科碩士專業);環境工程工程領域碩士授權點(2005年設立);海洋科學、海洋技術、環境科學、環境工程、海洋資源開發技術5個本科專業。目前在校研究生、工程碩士200余人,本科學生870余人。自2017年開始,學院實行按專業大類進行招生,設有海洋科學類、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均采取“1.5+2.5”的培養模式。其中海洋科學類包括海洋科學專業和海洋技術專業,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包括環境科學專業和環境工程專業。
“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間,海洋科學一級學科被列為天津市重點學科,“十三五”期間,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列為天津市重點學科。2006年,海洋科學實驗中心被評為天津市級優秀實驗室。2010年,環境科學專業被評為天津市品牌專業。2014年,“海洋生物資源與環境”創新團隊入選天津市高校創新團隊培養計劃,“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團隊”入選天津市教學團隊。2015年,“海洋環境保護技術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獲批為天津市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單位。2017年,環境科學專業被評為天津市優勢特色專業,環境工程專業被評為天津市應用型專業。2017年,海洋科學一級學科獲批天津市一流學科,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申報的“近海海洋環境”學科群獲批天津市特色學科群。2019年環境科學專業獲批天津市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學院擁有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現有教職工83人,其中專任教師63人、教輔人員8人,行政管理人員12人。教授15人,副教授16人;博士生導師4人,碩士生指導教師27人;80%以上教師具有博士學位。教師入選長江學者計劃1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2人,教育部海洋科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教育部環境科學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1人、天津市特聘(講座)教授3人、天津市“131”人才第一層次2人、入選天津市高校“學科領軍人才培養計劃”3人;入選天津市高校“中青年骨干創新人才培養計劃”3人,海河學者計劃2人、海河學者培育計劃1,天津市教學名師1人。
學院擁有完善的科研開發平臺,設有天津市海洋資源與化學重點實驗室、天津市海洋環境保護與修復技術工程中心、亞洲區域鹵蟲參考中心、海洋資源與環境監測中心(具有國家計量認證資質)。建有生物海洋學、鹵水生態及生物資源利用、海洋生物活性物質利用、海洋有機光化學、海洋微型生物資源利用、海洋環境模擬與評估、海洋遙感與信息技術、環境污染與治理資源化、河口-海洋環境與生態學、濱海地下水利用與保護研究室等10個專業研究室。
近五年,學院在海洋科學、環境科學等領域,先后承擔國家973項目3項,國家科技攻關計劃1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2項,國家戰略先導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項,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6項,與企業合作研究開發項目170余項。教師和研究生在國際一流學術期刊發表高水平論文,學術聲譽和地位不斷提高。
學院積極促進學術交流,提高對外知名度。目前與美國南加州大學、英國高地與島嶼大學、加拿大Bedford海洋研究所、加拿大魁北克大學、新西蘭奧塔哥大學、俄羅斯伊爾庫茲克國立交通大學、比利時根特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有交換培養研究生、青年教師等合作關系。同時與國內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也保持密切合作關系,“十二五”期間,學院加入“國際SOLAS計劃”、“中國未來海洋聯盟”、“中國海洋碳匯聯盟”、同時也是“微型生物海洋學”、“天津市地理學會”副理事長單位,“中國海洋生態專業委員會”、“中國生物大數據專業委員會”、“中國海岸與工程專業委員會”、“中國藻類學會”、“天津市水產學會”、“天津市環境科學學會”、“天津市地質學會”和“天津市生態學會”等理事單位。
近年來,學院大力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風建設和科研實踐育人機制建設,通過本科生導師制、學術性社團建設等制度為引導,以學術科技系列競賽為手段,搭建學生科研實踐育人平臺,通過與天津開發區政府、駐區企事業單位以及志愿環保類社會公益組織進行合作,在環境保護、志愿服務等領域建立志愿服務育人體系。通過實踐育人體系建設,學院學生工作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創先爭優,學風建設科學細化,實踐育人機制創新的工作格局,在學生德育、實踐能力培養和服務社會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