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深入學習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堅持“四個面向”、踐行“四個服務”,以新工科建設為抓手,持續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在學科專業、課程體系、產教融合、教師隊伍、專業認證等方面多措并舉、協同發力,努力培養適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
服務國家戰略,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按照符合國家戰略發展需要、符合學校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符合學校學科專業布局的原則,推進“四新”專業建設,不斷優化學科專業設置,提升辦學水平和質量。設立智慧能源創新學院、設計學院、海洋學院等,增設人工智能、智慧農業、可持續能源等新專業,著力培養新興科技產業急需緊缺人才。發揮工科人才培養綜合優勢,聯合8個工科學院,集聚23個一流工科專業,突出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行動力提升、團隊協作能力建設等目標方向,設置通用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強化數理基礎、力學、電學和信息學等課程,推進強基礎、重交叉的“大專業”培養改革。每年約2100名工科新生進行“大專業”培養,不斷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施雙學位項目改革,強化工科人才的理科基礎,設立“機械+數學”“材料+物理”“能源+化學”等17個應用型專業與基礎性專業相結合的雙學士學位培養項目,著力培養既有扎實專業知識,又能熟練運用基礎學科理論和方法開展創新實踐的高素質人才。
注重交叉融合,加強課程體系建設。優化設計500余門知識整合度高、實踐結合度緊、學習挑戰度大的課程,其中工科核心課程191門,著力打造理論與實踐相互融合的課程體系,引導學生增強整體性和系統性學習,提升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分析能力。探索工科專業項目式教學,加強自主探究,將工程技術需求提煉為課程項目,教師結合課程項目貼近實際講授專業知識,指導學生組建跨專業團隊集體協作完成項目,進一步提升團隊合作意識和創新能力。積極打造共建共享的“交·通全球課堂”,與20多所海外知名高校共建“量子信息技術及實踐”“數字圖像處理”等42門課程,中外教師同堂授課,多國學生同堂學習,著力拓寬學生的全球化視野,不斷提升跨文化理解和溝通能力。
突出協同聯動,抓實產教融合育人。瞄準國家雙碳戰略和行業卓越人才需求,與電力行業企業共建智慧能源創新學院,校企雙方共同研制面向產業前沿的人才培養方案,加大辦學資源和師資力量投入,著力培養復合型、交叉型、實踐型、創新型人才。聚焦未來能源技術,與新能源企業等合作共建未來技術學院,共創培養體系、共建課程模塊、共享人力資源、共同科技攻關,打造校園與科技園相互融通,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有機銜接的產教融合新平臺。依托大學科技園、學生創新中心等,與行業企業共建人工智能、云計算等重點實驗室,每年開設100余門企業課程及項目,讓學生緊跟前沿發展,培養工程專業興趣,不斷提高實踐應用能力。
堅持內外結合,強化教師隊伍建設。健全校企合作長效機制,鼓勵教師深入企業一線,合力解決企業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促進基礎研究和實踐創新緊密結合,推動將實踐經驗轉化為教學資源,不斷提升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和水平。選聘校企“雙導師”共同指導學生,圍繞工程實踐問題,在真實情境中培養學生的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復雜問題分析能力和創造性解決問題能力等。目前,已有50余家企業參與學生創新中心教學工作,一批優秀工程師、架構師組成的授課團隊成為學校師資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校內教師聯合授課,促進企業需求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打造覆蓋基礎實踐訓練、交叉創新探究、創新創業教育等方面的課程體系。持續深化教師隊伍“分類發展”改革,推進實驗技術隊伍、技術轉化隊伍等專業化發展,積極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發展環境,不斷提升實驗實踐課程教師隊伍的能力素質和教學水平。
推進專業認證,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以工程專業認證工作為抓手,持續加強人才培養全過程的質量標準體系建設,推動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土木工程、臨床醫學等22個專業通過國內外專業認證。按照價值引領、知識探究、能力培養、人格養成四大板塊,形成20項具體目標,并有機融入課程思政內容,構建“學校培養目標-專業培養方案-課程教學大綱-學業考核標準”一體化的質量標準體系。完善校院協同管理機制,鼓勵引導專業積極參加相關認證,不斷完善“招生-培養-就業”全過程人才培養鏈條。引導專業圍繞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設置、教育教學情況、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健全系統性、周期性評估與監督制度,積極營造卓越文化,進一步激發專業發展內生動力,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您填的信息已提交,老師會在24小時之內與您聯系
如果還有其他疑問請撥打以下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