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電力大學作為教育部直屬的以“能源、電力”為學科特色的“211工程”建設全國重點大學,致力于為實現能源、電力的國家戰略提供專業人才培養和科學技術支撐。為滿足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對專業人才的需要,在國家能源局、教育部和中國可再生能源產業界的支持下,華北電力大學通過對電氣、動力、機械、自動化等學科的交叉融合,于2007年成立了全國首家可再生能源學院。2020年4月,可再生能源學院更名為新能源學院。
學院發展目標:國際一流的新能源專業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基地,為中國乃至世界新能源發展提供人才和科學技術支撐。
目前學院設有4個研究中心,即太陽能研究與工程中心、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研究中心、風力發電研究中心、生物質能研究中心。教職工74名,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25人,講師8人,實驗員5人,博士后7人,教師隊伍中100%具有博士學位。
學院擁有新能源電力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新能源學院部分),生物質發電成套設備國家工程實驗室,能源安全與清潔利用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和新型薄膜太陽電池北京市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及省部級科研平臺。
學院現有“新能源科學與工程”、“新能源材料與器件”2個本科專業,并成立“新能源創新實驗班”。“新能源材料與器件”是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新能源科學與工程”是北京高校重點建設一流專業。現有在校本科生797人,博士研究生67人,碩士研究生198人,共計1062人。
學院在電氣工程和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兩個一級博士學位點下,設立了“可再生能源與清潔能源”二級交叉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培養“可再生能源與清潔能源”專業的博士研究生;學院同時擁有“可再生能源與清潔能源”學術學位碩士授權點,和“能源動力”“材料與化工”2個專業學位碩士專業。“清潔能源學”入選“北京高校高精尖學科”。
近年來學院在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獲省部級獎20余項,出版教材30余部,獲批專利200余項;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00余篇,其中包括Nature Energy 等國際權威SCI期刊收錄論文300余篇,EI收錄500余篇。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項目等科研項目100項等,科研經費總量累計近5億元。
學院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與英國劍橋大學、曼徹斯特大學、巴斯大學、克蘭菲爾德(Cranfield) 大學、斯萊斯克萊德(Strathclyde)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德州大學阿靈頓校區,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瑞典烏普薩拉大學、馬拉達倫大學、瑞典皇家理工學院,丹麥科技大學、奧爾堡大學,法國電力集團,瑞士洛桑聯邦理工(EPSL),德國弗朗霍夫風能和能源系統技術研究院(IWES),西班牙馬德里理工大學等多個國家的大學、研究機構和企業建立了人才培養和科研合作關系。
面對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對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學院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圍繞國家對能源與環境的戰略需求,不斷開拓創新,延伸學科內涵,提升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能力,建設世界一流水平的新能源領域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