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研究生網訊:2017年11月23日晚上6:30,一場精彩的講座在逸夫圖書館606會議廳展開。這是博士沙龍第276期,我們有幸邀請到了王峰老師來給我校師生分享他的研究成果:基于譯學核心期刊的知識圖譜分析,從而發現國內外翻譯研究熱點與趨勢。王峰老師是同濟大學,布魯塞爾自由大學聯合培養的雙學位博士,“語言學通訊”公眾號創辦人。目前擔任國際學術期刊Chinese Language, Literature & Culture聯合主編,迄今為止在多本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了論文,綜述和書評。
講座主要分成四部分:引言,研究設計,研究發現和結論。王峰老師提出該講座主要以CSSCI期刊與SSCI、A&HCI的翻譯學文獻為數據來源,運用文獻計量的方法,繪制該領域的科學知識圖譜,考察國內外翻譯研究的發展脈絡和熱點前沿,旨在回答以下問題:1.國內外翻譯研究的主要學術期刊陣地布局如何?期刊之間的研究傾向有何質量化區別?2國內外高產作者和科研機構具有什么特色?3.國內外翻譯研究熱點在1995-2015年期間經歷了哪些歷時變化?王峰老師誠摯地希望這些問題地研究能夠對國內同行更有針對性地參與學術對話和國際訪學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價值。
首先王峰老師提出,國外期刊體現了明確辦刊傾向和用稿偏好,例如Perspectives重語言學范式、譯者研究;Translation & Literature重英語文學在域外的翻譯;Translation Review重跨文化文學移植的理論與批評思考等等。這樣的做法值得國內同行學習,既明確了翻譯研究側重點,使學者投稿有的放矢,繁榮學派,又避免了期刊的同質化競爭。
接著王峰老師向學生和老師們國內翻譯研究的高產作者及研究機構的知識圖譜。從中發現我國翻譯研究機構主要聚集在北京、上海、廣州、天津、南京,不僅高產,而且彼此保持了密切合作關系,合作者的關系多是博士生極其導師。而國際譯學研究高產機構之間的聯系以散點呈現,保持相對獨立研究。其中,加拿大的蒙特利爾大學,不僅發文質量高而且與法國里昂二大,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比利時天主魯汶大學等機構保持了密切合作。
關于國內外翻譯研究熱點的聚類分析,王峰老師用關鍵詞的頻率來分析翻譯研究熱點。據數據分析發現國內排在前三位的關鍵詞是:翻譯理論、翻譯批評和翻譯工作者;國外翻譯領域中排前三位的關鍵詞分別是:literary translation,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subtitling。SSCI關鍵詞體現三大特點:第一:明確具體翻譯領域;第二,翻譯教學研究課題更為細化。第三:強調意識形態。借助VOSvviewer的自動聚類功能,SSCI前10位高頻被引文獻可以歸為兩個聚類:聚類1主要是Hatim&Mason的話語分析學派和Nord的功能學派;聚類2主要由Toury的描寫譯學,Venuti的異化理論和 Lefevere的操縱論組成。即聚類1代表語言學轉向,聚類2代表文化轉向。兩個聚類之間有一個強有力的“紐帶”,即Toury的描述翻譯學分析譯文在目的與社會文化背景下的功能。
王峰老師總結根據知識圖譜分析我國在1999年之前譯學研究開拓期,一方面是期刊陣地尚在建設,一方面是研究問題過于陳舊。2000-2009年譯學高速發展,大量吸收西方術語,重新闡釋傳統譯論,但是焦點有所不同,我國重視翻譯理論、翻譯批評;而西方最大的焦點是文學翻譯、視聽翻譯。同時預測未來視聽翻譯也許隨著多模態研究的成熟會成為我國未來的翻譯熱點。2010年以后的中國譯學進入平穩期間,也正悄然地從理論驅動研究轉變到問題驅動的后理論時代。
最后王峰老師提出我們應當立足當下,展望未來。我國翻譯研究面臨著三大機遇:中國文化走出去、一帶一路與語言服務、國際合作辦學;呈現三大趨勢:學界與業界結合、本土化與全球化結合、超學科研究范式的興起;迎接三大挑戰:翻譯與傳播、翻譯與傳承、翻譯與教育。
在提問環節,一位老師提出今天許多人提出“后翻譯時代”,“后理論時代”,如此頻繁的使用“后”是什么原因。王峰老師解釋“后”更多像是一種修辭,而非真正在翻譯理論上有了重大轉變或突破,但翻譯理論的確在發展。此外,對于聽眾的問題,王峰老師皆一一回答。
本次講座在聽眾掌聲中圓滿結束。
博士沙龍今后會繼續為大家推出更多精彩講座,歡迎您繼續關注我們!
文章來源:上海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部
2017年11月28日
您填的信息已提交,老師會在24小時之內與您聯系
如果還有其他疑問請撥打以下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