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職研究生網訊:12月21日晚上6點,上外博士沙龍第32期靜湖讀書會——比較文學譯介學專場在松江校區4339教室如期舉辦。分享人為上海外國語大學梁新軍博士,主題為“比較文學譯介學的理論與實踐”。
梁新軍是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的在讀博士生,研究方向為譯介學/中外文學關系。他以比較文學譯介學的“前世今生”與體系化進程為脈絡,為我們梳理了譯介學的起源與發展。進入譯介學之前,必須先了解比較文學的起源與發展,梁博士先講到了比較文學在各國的起源與發展:比較文學在1820年代左右開始萌芽,1870年代在歐美各國獲得普遍影響力,1900年前后作為一門學科登上歷史舞臺。然后著重講了比較文學“法國學派”,“法國學派”大約在1920年代形成,其核心范式是“影響研究”。 法國學者梵—第根將影響研究分為三個主要領域:以放送者為中心的譽輿學、以接受者為中心的淵源學、以媒介者為中心的媒介學。媒介學又可根據不同媒介分為三種:個人媒介、環境媒介、文字媒介。其中的文字媒介,是媒介學研究的重點,主要指翻譯和介紹類的文獻資料,主要就是譯本。中國比較文學中的譯介學,在學術淵源上正是承接影響研究中的媒介學,它是對媒介學的繼承與開拓。這就是譯介學的起源,以及譯介學與比較文學的淵源。
接著,梁博士介紹了我國譯介學研究的發展歷程。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比較文學在中國大陸復興,隨后迅速形成了學科建制,建立了學會,創立了雜志,進入了學科目錄,在外國語言文學與中國語言文學學科中都有了自己的教學隊伍和研究力量,各種比較文學教材應運而生。1984年,盧康華、孫景堯合著的《比較文學導論》出版,這部教材中首次提到了“譯介學”,隸屬于影響研究下的媒介學,屬“文字媒介”研究的范疇。1988年,樂黛云主編的《中西比較文學教程》第六章“媒介學”下,專設了一節“譯介學”,由孫景堯教授撰寫。1997年,由陳惇、孫景堯、謝天振主編的《比較文學》出版,謝天振教授撰寫了其中第一編第三章的“譯介學”——譯介學此時已被設為專章。1999年,謝天振教授的《譯介學》出版。從一節到專章、再到專著,譯介學在我國不斷地得到重視,實現了重大發展。
接下來,梁博士圍繞《譯介學導論》一書簡要梳理了謝天振教授的譯介學思想,主要包括四部分內容:文學翻譯中的創造性叛逆、文化意象的傳遞與文學翻譯中的誤譯、翻譯文學的性質與歸屬、翻譯文學史的編撰理念與實踐。1999年,謝天振教授的《譯介學》出版后,在學界引起了很大反響,但誤解和質疑之聲也開始出現。針對翻譯界甚至是比較文學界的一些誤解,查明建教授在2005年發表了論文《譯介學:淵源、性質、內容與方法——兼評比較文學論著、教材中有關“譯介學”的論述》。在論文中,查教授闡明了譯介學的學科淵源、學術性質及核心研究問題,明確了其與一般文學翻譯研究的區別,提出了較為系統的譯介學研究方法,及具體的可探討課題。2016年,查教授又系統總結了他的比較文學翻譯研究思想,發表了《論比較文學翻譯研究》一文。
在講座的最后,梁博士為我們推薦了幾本書,謝天振著的《譯介學導論》,謝天振、許鈞主編的《外國文學譯介研究》,宋炳輝著的《弱勢民族文學在現代中國——以東歐文學為中心》,查明建著的《一葦杭之:查明建教授講比較文學與翻譯研究》等。這些書既有關于譯介學的基礎理論的,也有比較經典的譯介學研究實踐成果。
講座引起了同學們的熱情提問,梁博士一一耐心做了解答。第32次靜湖讀書會圓滿成功。
上外博士沙龍后續將為您帶來更多精彩分享,歡迎您繼續關注我們!
文章來源:上海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院
2018年1月13日
您填的信息已提交,老師會在24小時之內與您聯系
如果還有其他疑問請撥打以下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