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考察、專業指導、深度訪談、優化方案、每日記錄——回想在云南省昌寧縣的實踐鍛煉,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唐歡說,“雖然黑了一圈,但身體更結實了,還確立了課題研究方向,收獲很大。”
唐歡和團隊成員把所見所感所想整理出10萬余字的調查報告,對昌寧縣創建云南省民族團結進步縣起到了助推作用。此外,“茶產業團隊”對做大做強“昌寧紅茶”品牌、“肉牛健康養殖團隊”“蔬菜和柑橘實踐團隊”為相關產業發展提供了全方位的科技支撐。“導師+研究生”團隊實踐不僅為美麗鄉村建設留下“良種”,其產業發展模式也正在重慶城口等地“開枝散葉、開花結果”。
實踐“層層加碼”
“打好實踐育人先手牌。”西南大學研究生院院長石孝均介紹,學校把實踐育人擺在研究生人才培養的重要位置,探索構建思政實踐育人、專業實踐育人、社會實踐育人、雙創實踐育人“四維一體”的實踐育人新體系,通過培養方案修訂、專業實踐平臺建設、案例教學、科教產教融合培養模式改革等多措并舉,全面壓實工作責任。
將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實踐育人工作全過程。西南大學發揮黨建主陣地作用,引領全校研究生深入基層開展社會服務活動,在大熔爐里受教育長才干。
在研究生人才培養方案中,針對實踐環節層層“加碼”。從最初把實踐訓練作為選修課到將教學實踐、社會實踐、科研實踐作為培養必修環節;從單一暑期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到構建社會實踐活動、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教學實踐、專業能力培養等有機結合的實踐育人體系;從熱熱鬧鬧的“擺攤設點”到住下來、干農活、懂農事、知農業,成為去了就不走的隊伍……學校不斷豐富實踐育人內涵,推動實踐育人工作制度化、體系化、持續化,提高實踐育人實效。
創新“青春賽道”
“駐扎在‘科技小院’,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研究生吳吉告訴記者,從剛開始時不知道學什么,到現在學會做農活,學會用專業知識幫助農民解決農業企業技術問題,“走出來,感覺天地寬了,內心更豐富了”。
西南大學研究生院綜合科科長張弛介紹,近年來,學校投入經費1500多萬元分學科建設300個校級及以上專業實踐基地,滿足全校54個一級學科和27種專業學位類別分類培養所需,每年有1600余名研究生參與專業實踐。
教師王孝忠深有感觸:“我們有多種角色分工,既是高校的農業觀察員和研究員,也是政府和企業的培訓員、宣傳員和組織員,還是種植業主的農化服務員和產品推廣員。”目前,西南大學已建設16個“科技小院”,服務重慶十大特色農業。
實踐育人賦能研究生教育生長力,為研究生成長成才打下“地基”,蓋起“高樓”。其中,校地合作“石柱模式”、“U——T——S”職前職后一體化教育碩士培養模式、“千百碩博進基層”工程等特色實踐育人品牌應運而生,強勢打開各學院育人特色“賽道”。
昂揚“挺拔生長”
如何真正把研究生培養過程變成既出高素質的拔尖人才,又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還能對標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西南大學加強科教融合和產教協同,以創業課程、訓練競賽、平臺孵化、組織文化、效果評價等五大體系構建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引導研究生將科學研究與產業發展緊密相連。
“項目新增返鄉人員約50人,新增設備生產、產品銷售技術支撐等崗位約440人,為10余名研究生雙創提供了全過程的實踐鍛煉。”該校工程技術學院指導教師祝詩平回想過去3年來,項目團隊走遍武陵山區、秦巴山區、滇桂黔石漠化區等連片經濟欠發達地區,在找準蠶桑行業痛點的基礎上,對項目規劃、技術難點、經濟影響和實施效益等精準把握,探索種養結合,開發出桑葉茶、桑果酒和桑葉面等桑產品。
西南大學黨委書記李旭鋒表示,將不斷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推進研究生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培養更多具有崇高理想信念、卓越創新能力、全球競爭能力的高層次人才,支撐學校“雙一流”建設,為黨和國家培養更多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您填的信息已提交,老師會在24小時之內與您聯系
如果還有其他疑問請撥打以下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