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師范大學地處具有深厚歷史文化積淀的古都西安,建校于1944年,是教育部直屬、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76多年來,陜西師范大學已建成學科門類齊全、培養層次完備、以教師教育和人文社科研究為主要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學校現有4個國家重點學科,69個本科專業,3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9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8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和1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學校豐厚底蘊的滋養下茁壯成長。
一、歷史沿革
陜西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科發軔于編輯學。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陜西師范大學就召開全國最早的編輯學學術會議,并隨后出版編輯學著作。20世紀90年代初期成立編輯學研究室,1993年開始在中文系招收新聞學本科生,1997年成立新聞出版研究所。2000年6月,學校整合校內新聞系、電化教育系、編輯學研究室和電教影視中心等資源,聯合成立了新聞與傳播學院,成為西北地區首家以學院建制的大學傳媒教育機構。2003年獲批新聞學碩士點、傳播學碩士點,2006年獲批新聞傳播學一級碩士點,2006年獲批廣播電視藝術學碩士點,2007年獲批自主設置的文藝與文化傳播學博士點(同時獲批二級碩士點),2010年獲批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點,2011年獲批電影學碩士點、戲劇戲曲學碩士點,2011年8月獲批戲劇與影視學一級碩士點,2014年獲批出版專業碩士點,2015年獲批廣播電視藝術專業碩士點。學院成為西北地區首家自主招收和培養博士研究生,且碩士學位點最多的大學二級學院。
2014年12月16日,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與陜西師范大學簽訂了共建新聞與傳播學院協議。學院正在以部校共建為機遇,努力提升學院辦學水平,為陜西乃至全國新聞傳播及宣傳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二、辦學特色
建院20多年來,學院發揮西安,乃至整個西部地區的歷史文化優勢和陜西師范大學的人文社科優勢,在黨政、學界、媒體等各方力量的支持下,在全院教職工的艱苦奮斗下,逐步形成以下辦學思路與特色。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馬克思主義文藝觀鑄魂育人,將知識傳授、價值觀塑造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全面落實“三全育人”的理念;
·堅持以學科建設為先導,以隊伍建設為重點,努力提高立德樹人、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能效;
·堅持凸現傳媒類學科作為社會發展特色學科的優勢,挖掘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潛力,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促進文化大繁榮;
·堅持文理藝多學科融合,凝練主流學科方向、地緣學科方向和新興學科方向,著力建設具有西部特色、時代底色和需求本色的學科體系;
·堅持學術研究的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服務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對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真正解決社會實際問題;
·堅持國際化進程,在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方面努力與國際接軌,拓寬“走出去、請進來”的渠道,廣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
·堅持黨的領導,教授治學,民主管理,努力創造團結、奮進、和諧的人才培養環境和學院文化。
三、學科設置
學院學科設置較為齊全,覆蓋面廣,形成了文理藝相結合、學術型和實踐型相結合的學科特色。學院在新聞系、編輯出版系、廣播電影電視系、播音與主持藝術系和網絡與新媒體系五個本科教學系的基礎上,全面完成了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布局,目前建有新聞傳播學、戲劇與影視學2個碩士一級學科,3個專業碩士點(新聞與傳播碩士、出版碩士、廣播電視藝術碩士)。在博士研究生培養方面,學院先后于2007年、2012年自主設置了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文藝與文化傳播”和“媒介與社會變遷”,不僅培養了高級傳媒人才,還造就了一批博士生導師,為學院的學科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學院新聞傳播學位列全國第17位,屬于B檔。
四、師資隊伍
學院現有教職工89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28人,高級實驗師3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45人,有國外留學經歷或國外取得學位的超過25%,在讀博士3人。同時,學院著力打造學界和業界相結合的人才隊伍,從央媒陜西分設機構、陜西日報社、陜西廣電融媒體集團等相關媒體機構遴選、聘任高水平的專家和學者30余人擔任客座教授和外聘導師,充實兼職教師隊伍,整體提升學院的實務教學水平。此外,學院雙聘院士1位(多語種信息處理專家、新疆大學吾守爾-斯拉木院士),特聘教授2位(教育部虛擬現實工程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北京師范大學二級教授周明全;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賈磊磊)。
學院師資隊伍跨文、理、藝三個學科門類,已經形成了一批實力雄厚、學緣豐富、年齡結構合理的教學科研隊伍。師資隊伍中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1人,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1人,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1人,中國攝影金像獎獲得者1人,高等學校出版專業教學指導委員1人,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1人,陜西省教學名師1位,陜西省和貴州省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各1人,省級百青藝術家2人,陜西省青年拔尖人才1人,陜西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1人,中國新聞史學會黨報黨刊研究委員會副會長1人,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實驗教學專業委員會副會長1人,陜西省傳播學會副會長1人,陜西省青年新媒體協會副會長1人,陜西藝術攝影學會副會長1人。
五、教學平臺
學院建有國家級、省部級各級各類軟硬件平臺,為學院穩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學院在學校支持下,已建成國內一流的硬件環境,先后投資3000多萬元建設的“數字傳媒技術實驗教學中心”是設施較齊全的傳媒實驗室群落之一。該中心于2007年獲批陜西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009年獲批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到目前為止是西北地區唯一的國家級傳媒類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019年學院融媒體中心獲批陜西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020年學院與校內相關單位共同申報獲批教育部融媒體建設試點單位。
2007年,新聞學獲批陜西省特色專業。2014年,新聞學獲批陜西省唯一的同類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單位。2015年,開辦斯諾卓越新聞拔尖創新人才實驗班。2019年,新聞學榮獲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建設專業。2020年,播音與主持藝術、編輯出版學兩個專業榮獲國家級一流本科建設專業。
在教育部實施的本科教學工程中,學院于2007年獲批播音與主持藝術跨學科培養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該實驗區先后承擔了蘭州大學、西藏民族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青海師范大學等高校的西部民族人才委托培養工作。
學院搭建了多層次有機協調的人才培養平臺,這些平臺橫跨國家、省市、學校、學院四級體系。其中國家級平臺3個,分別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級一流專業3個。省級平臺15個,包括省級特色專業2個、省級一流專業2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項目1個、省級融媒體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3個、省級精品課程4門、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省級動漫教育基地1個。校級平臺2個,包括斯諾新聞卓越人才創新班1個、齊越播音與主持卓越人才創新班1個。
六、思政教育
學院強化全浸入式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和立德樹人理念,構建知識-體驗-實踐“三位一體”的育人體系,成效卓著。2015年,“傳媒專業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三位一體’教育模式的建構與實踐”獲評陜西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19年,新聞系教職工黨支部獲評全省高校黨建“雙創”樣板建設支部,一年后通過驗收。2017年,學院黨委報送的“新聞系教工黨支部以‘兩學一做’為契機,扎實推進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入選教工黨支部工作案例類優秀作品(全國共計15件),獲得教育部組織的全國高校“兩學一做”支部風采展示表彰。2018年,學院黨委報送的“從師大校園的一顆玉蘭樹說起——談談中共延安時期的對外傳播”入選教工黨支部微黨課優秀作品,獲得教育部組織的第二屆全國高校“兩學一做”支部風采展示活動表彰。2019年,“深度貧困地區扶貧策略宣傳推廣路徑調研服務隊”獲評團中央全國大中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優秀團隊、陜西省“萬名學子扶千村”暑期實踐優秀團隊。2020年,在第一批全省高校團建標桿院系和樣板支部培育創建工作中,新聞專業2017級斯諾卓越新聞人才創新班團支部入選“全省高校團建樣板支部”培育創建單位。
七、科學研究
學院擁有長安與絲路文化學科創新111引智基地(國家級)、院士工作站(市級)、陜西文化資源開發協同創新中心(省級)、陜西省重點輿情信息研究中心(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等學術平臺優勢。為積極踐行國家“一帶一路”倡議,2017年在學校支持下,充分發揮傳播學科優勢,整合學校人文科學、計算機科學等相關學科力量,成立了“一帶一路”文化教育傳播智慧港。學院正在利用這些學科平臺優勢,打造新的學科增長點,引領學院學科特色發展。2021年,我院新增2個國家級實驗室:由學校“一帶一路”文化教育傳播智慧港組織策劃,學院牽頭負責,整合學校吾守爾·斯拉木院士工作站和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研究力量,聯合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等四家企業和高校共同組建的“西部多語種文化資源智慧出版重點實驗室”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署重點實驗室”。同年,我院與計算機學院聯合申報的“民歌智能計算與服務技術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入選第三批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名單。
學院先后組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中心、中國西部電影電視研究中心、中國西部新聞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知識媒體研究所、中國城市傳播研究中心、西部數字出版產業協同創新中心、輿情監測與分析研究中心、非虛構寫作研究中心、口語傳播研究中心、絲路虛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和社會服務平臺。
學院已經成為西部新聞傳播研究的重要陣地,在學術界業界產生了積極影響。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是絲綢之路的起點;陜西是中華傳統文化發祥地之一,是紅色革命圣地,是內陸改革開放高地和人文交流基地。這些資源正是學院學科的依托,學院將基于中國問題的新聞傳播學和戲劇影視學延伸到紅色新聞史、鄉村傳播和西北文化傳播等諸多領域,成果豐碩。2015年以來,承擔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專項計劃1項,國家社科基金15項(其中重大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省部級項目46項;榮獲省社科獎9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廳局級和學會獎28項,省級教學成果獎2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參與)1項;發表權威論文70余篇,其中新聞傳播類四大權威期刊論文29篇,權威出版社出版著作18本,教材7部。特別是國家重點研發專項計劃 “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傳承與開發利用技術集成與應用示范”,立項經費4868萬元,其中國撥經費1868萬元,項目成果在科技部門戶網站多次重點推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數字媒介時代的文藝批評”,立項經費60萬元;國家社科重點項目“西秦腔文獻整理與傳承保護研究”,立項經費40萬元。
八、人才培養
學院現有在校生1246人,其中本科生804人,碩士研究生406人,博士研究生26人,留學生10名。學院結合一流學科建設要求和當前媒體變局,在穩定現有規模的基礎上,采取切實措施,狠抓人才培養質量,不斷修訂和完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目標、方法和舉措。
近年來,學院開辦“斯諾卓越新聞人才實驗班”和“齊越卓越播音與主持拔尖創新人才實驗班”。學院通過優質資源投放,如本科生導師制、讀書會、假期大見習、研究課題等,加強學生理解民情、國情和世情,提高專業能力,積極開展在融媒體環境中全媒體人才培養模式的新探索。《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0年10月27日在“傳媒教育”專版發表通訊作品《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秉持卓越目標 培養全能新聞人才》,進行了特別的報道。
學院連續十二年開展“晨讀經典”等特色活動,并舉辦十二屆“晨讀經典大賽”,大大提升了傳媒學子的傳統文化素養和綜合素質,已形成品牌效應,受到校內外的廣泛關注和好評。
學院先后為社會各界培養人才5000余名。在校生和畢業生先后獲得“中國新聞獎” “全國三八紅旗手” “央視挑戰主持人年度總冠軍”全國大學生朗誦比賽二等獎、陜西省主持人大賽一等獎、國際紀錄片中國選片賽金獎、“全國新聞學子論文大賽”一二三等獎等各類獎勵500余項。畢業生分布在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華社、中青報、新京報、上海文廣集團、南方報業集團、羊城晚報集團、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湖南衛視、深圳衛視、山東電視臺、天津電視臺、河南電視臺、遼寧電視臺、人民網、環球網等全國各大媒體。大部分畢業生集中在西部地區的各主要媒體、高等院校、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大多已經成為業務骨干。學院已經成為西部乃至全國重要的傳媒人才培養和輸送基地。
九、社會服務
學院堅持對接社會需求的辦學要求,依托豐厚的教育資源和學科專業優勢,積極參與社會服務工作,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和社會力量,開展交流、合作和聯合辦學,走出一條開放辦學的途徑。學院先后與陜西電視臺、華商報社、陜西新聞出版廣電局、陜西省新華出版集團、西安市委宣傳部、陜西省文化產業投資集團、西部電影集團、曲江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等單位合作,先后成立了“陜西電視臺業務培訓基地” “華商報社新聞培訓基地” “陜西省報刊審讀中心” “西安市委宣傳部傳媒人才繼續教育培訓基地”等機構,為社會各界提供了高質量的社會服務,得到了社會的肯定和認可。
學院依托學科及各種平臺優勢,助力文化扶貧,發揮智庫作用,服務政府科學決策,多份報告被相關部門采納及省領導批示,為地區軟實力的提升提供智力支持。李震教授主持的大型文化紀錄片《秦風》在央視播出,獲得陜西省“五個一工程”獎,并入選教育部首批“高校原創文化精品推廣行動計劃”。
近年來,在各方力量的支持和努力下,學院各項事業快速發展。在“十四五”期間,學院將實施“立足區位,凝練特色,精準發力,打造精品”發展策略,充分整合和優化學院資源,服務國家戰略,凝練特色研究方向,打造高水準研究團隊,以期形成具有品牌影響力的學術研究成果。